京北名刹红螺寺游记
作者:子兴
辛卯隆冬,雪后初晴,余驻足于红螺寺西塔院中,苍劲的油松和肃穆的侧柏将西塔院衬托得格外清幽寂静,只有四尊佛塔默默矗立,高僧已去,鸿爪雪泥,寂寂身后留下这古塔迎朝霞,送夕晖,此时,一只喜鹊正落到一座塔顶,踱两步,便飞去了。
由西塔院向东入红螺寺正院,老银杏树高大参天,独木成林,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庄严雄伟,香客虔诚礼拜,烟雾缭绕,令人想起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描绘的景象,信众之心,千年同契。
余由寺东门出,向北穿紫云来门,拾阶而上红螺山,通过百余米陡峭山路,登临迭翠亭,亭中北眺,中天门和主峰南天门隐约可见,东望青龙山横卧若龙,西侧群山起伏,慕田峪长城应在其间,向南一片平原,苍苍茫茫。
由叠翠亭上行几里路后来到深远僻静的观音寺,寺很小,过沙门白光隶书所题观音殿入会乘殿,两侧一幅弘一法师题写的楹联,上联:兴起无量大悲心,下联:愍念一切众生海,佛法宏慈,于斯可见, 宗教,无论释道耶皆于洗涤人心污浊而达于至善有其巨伟功业之积极面,谁又能否认呢?
在阳光的照射下,寺前的石砖上,瓦房上到处都腾起水气,与香雾汇合成云气,随山中断续的钟声一起飘向远方,弥散无余。
出观音寺又是一段险峻的石阶路,体力稍弱的香客在观音寺礼佛后便折返下山,余携子从容穿过此一段艰难路途,接近中天门,回望隐藏在山林中的观音寺,真如深林中一巢穴,栖息此处的僧人亦或有会于庄子巢枝饮腹之旨,天地广大,百年一碱,与其峥嵘于世俗,不若悠然于自然,当年隐居庐山的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迭”。太白上智,亦早悟及此。夫以人窥天,渺乎其大也,以天临人,渺乎其小也,知其大而欲测之,岂不妄乎!知其小而欲亢之,岂不愚乎!海若尚为一粟,况河伯乎,鲲鹏仅三千里,况鹪鹩乎,以人而欲干天,若以指而欲移山,以莛而欲叩钟,可乎!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知天之大而已矣,天有天之权,人不得以干,顺之而矣,阴阳生死皆天之权,安之若命,此庄生坦然顺化乐天逍遥之所以然,佛教唯识宗灭尽七识无明我执而求八识正智本觉,出离生死,得大自由,禅宗静坐枯槁,一念不起,而求与此万古恒存之大有同化而共存,净土宗凝天人共存于持念阿弥陀佛诸咒语中,皆与庄子异途同功,然而庄子之途轻盈超脱,修学易,佛法之途晦涩繁巨,迷山雾海,修学歧途多出,百倍艰难,不知当年云居此处之高僧,远避人世,勤修佛法,艰苦尽尝,能否得愿乎?
余在思索中早已穿越中天门,在泥滓蜿蜒的山路上向峰顶前进,攀扶铁索,跨过最后几级台阶,正午时分,我们站在了海拔813米的红螺山主峰南天门上,举目四望,不身临其境的游客是很难想象登临者的感受的。唐朝僧人齐己登南岳衡山祝融峰后有诗:“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边空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斜日转神州。”时空变换,古今同感。
偶起的山风在林间吹拂,将落在枯叶上白梅一般的积雪吹得纷纷飘洒,地上的积雪也融化开来,到处是清水溪流,归途中,看着满山的彩叶林和杜鹃花,想象春花烂漫与秋叶如火的红螺山会是另一番景色吧!
幽谧的山林间早已无了游客,只剩下暮归禽鸟的欢唱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不停地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