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外,抗战忠魂,千秋英烈,万古流芳。
——清明古北口长城祭奠抗战英烈亡灵并为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扫墓
作者:张星水
清明时节,我与好友王坚先生(中国黄埔军校网创始人和总编)及其夫人熊倩女士驱车沿着京承高速公路向北疾驰一百余公里风尘仆仆地专程来到古北口长城凭吊古战场,祭奠国民革命军抗战英烈的亡灵,为国军第17军在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日战役阵亡牺牲将士的烈士陵园扫墓。在庄严肃穆的抗战烈士陵园里,我们行三鞠躬并默哀三分钟,籍以缅怀抗战先烈的英雄事迹,寄托后人的哀思,亦代表我们三人以及大陆黄埔抗战文化历史研究圈里的好友张皓霆、王锦思等同仁向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的墓碑(中华民国23年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委会立)敬献了花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之下显得愈发的庄严肃穆,在其门槛上有一副横匾(原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上书:铁血精神。两侧各有一副对联,左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右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
随后,我们参观了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瞻仰了国军抗日英烈们的事迹展览和史料介绍,图片之中出现了我们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黄埔军人的名字:他们都是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的国军第17军的将领们:徐庭瑶(国军第17军军长,古北口长城抗战前敌总指挥)、关麟征(师长、黄埔一期)、黄杰(师长、黄埔一期)、刘戡(师长、黄埔一期)、杜聿明(旅长、黄埔一期)、郑洞国(旅长、黄埔一期)、戴安澜(团长、黄埔三期)、吴超徵(团长、黄埔三期、此役阵亡)、王润波(团长、黄埔三期、此役阵亡)、白毓麟(团长、此役阵亡)、赵家骧(营长)等,面对这些于八十年前在古北口长城这片崇山峻岭之中指挥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寇侵略战役的国军黄埔精英,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景仰,这些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不怕牺牲与日寇在古北口的长城要塞白刃格斗、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们无愧为真正的民族脊梁和国之干城,正可谓:日月照丹心,天地铸忠魂。
随后,我和王坚、熊倩三人顶着呼啸苍劲的凛冽朔风拾级而上攀登古北口长城的烽火台和瞭望台,这些都是修建于明代的古城墙,作为扼守京城北大门要塞的军事防御工事,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蓟辽总兵戚继光曾经率重兵在这里镇守,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不少段城墙已经被八十年前日寇的飞机大炮轰炸的残破不堪,许多墙基年久失修,已成为残垣断壁。但是,我们攀登的兴致丝毫不减,因为与经过现代“精装修加固”的“外表光鲜”、“不可一世”的“活标本”八达岭长城相比较而言,古北口这段残破衰败的古长城在某种程度上才是具有真正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的长城,反映出长城的历史变迁和岁月原貌以及残酷的战争所带来的历史烙痕,也是大多数古长城现状的真实写照。吾辈此时迎风伫立在烽火台的瞭望塔上,登高望远,惟见长城:巍峨起伏,连绵不绝,苍苍茫茫,逶迤蛇形,恰似一条游走于苍茫天地之间的苍龙巨蟒横亘在燕山山脉的群山之巅,真有一股子气吞万里如虎的雄伟气势,好一派波澜壮阔的北国风光和边塞雄风,无论岁月沧桑的风吹雨打与无情摧残,依旧气壮山河地巍峨挺立于万山丛中而不颠倒,这也不正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亘古至今所始终如一地秉持的坚毅不屈的高贵品格和嶙峋风骨的精神写照吗。面对外表如此沧桑的古老长城,我心潮澎湃,慨当以慷。
敝人星水,江湖散客;王坚熊倩,伉俪携手;清明时节,祭奠英烈;古北口外,长城脚下;一介布衣,三两同仁;伫立风中,仰望远山;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探幽访古,嘘唏涕零;呜呼哀哉,伏惟尚飨;展望未来,憧憬美好;富强之梦,始于足下;任重道远,尚需奋斗;黄埔精神,亲爱精诚;青天白日,碧血黄花;发扬光大,复兴之路;光我华夏,重振雄风;文以载道,诗以言志。
2013年4月7日张星水谨识并追记于北京海淀紫竹院。
笔者不才,考据野史,弘扬正史,以文会友,广交良友。
联络方式:13901302739。 zxslaw@126.com。